南昌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
扫一扫微信关注我们
为培育青少年公益意识,锻炼团队协作与社会实践能力,近日,南昌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连续组织开展了两期“善行少年团”公益成长营活动。来自不同学校的队员们相聚在一起,通过系列主题任务和公益实践,共同度过了意义非凡的三天。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充满欢笑与感动的旅程吧!
开营破冰 · 认识你我
活动伊始,每位队员通过自我介绍、分享兴趣爱好,并为自己取一个特别的“活动代号”,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“我是谁旁边的谁”“西部牛仔”等破冰游戏,更进一步让气氛活跃起来,笑声不断。
团队会议 · 组建小队
通过抽签,队员们分成两个小组,分别推选出队长、安全员、财务委员、纪律委员、卫生员等,共同制定小队公约,建立起团队的第一份契约。 “理想国”“稳赢队”“神明”“善行少年团总团”……一个个队名背后,是孩子们对团队合作的初步理解与承诺。
牧羊人游戏 · 默契挑战
一人扮演“牧羊人”,其余人扮演“羊”。羊戴眼罩,牧羊人只能用拟声词指挥,引导“羊群”返回羊圈。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沟通、信任与执行,也体会到非语言协作的乐趣与挑战。 胜利的队伍获得了“午餐基金”,并在后续的餐费管理中学习节俭与共享。
公益沙龙 · 思考与共鸣
“什么是公益?” 队员们踊跃发言:“是免费帮助别人”“是对社会好的事”“是做好人好事”……随后,大家共同观看《One Day》《等待》《回家》等多个公益短片,并分享感受。 很多孩子提到亲情的可贵、帮助他人的快乐、爱心传递的意义。一场沙龙,悄然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善意的种子。
漆扇制作 · 非遗初体验
飘漆、点染、浸染……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体验国家级非遗“漆扇”制作。他们专注调色、小心翼翼浸扇,每一把扇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。
爱心义卖 · 勇气与温暖
第一次走上街头向陌生人推销,不少孩子刚开始手足无措,声音发颤。屡屡被拒绝后,也有人脸红低头,但他们没有放弃。 “再试试吧,总会有人愿意听的!” 大家互相打气,慢慢学会更自信地表达。最终,两批队员分别成功卖出多把漆扇,筹得善款135元。这些善款,将化为送给老人的礼物。
敬老院之行 · 陪伴与关怀
孩子们用义卖所得购买了牛奶、水果等物资,前往敬老院探望爷爷奶奶。他们为老人切西瓜、分发水果,陪他们聊天,还教他们制作漆扇。 一位队员说:“看到爷爷奶奶笑,我突然懂得了‘陪伴’的重量。”
无痕山林 · 敬畏自然
第二批队员还开展了“无痕山林”环保行动。登山途中,孩子们学习环保七大原则,清理山间垃圾,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。 “一个小小的烟头自然降解要多长时间?”“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山里扔垃圾?”——这些提问和探讨,让环保意识深入内心。
仁爱之家 · 包饺子传温情
队员们与“仁爱之家”的成年智障学员结对包饺子,耐心教他们放馅、捏合。活动不仅传递了技能,更建立了真诚的友谊。 “他们怕我们不够吃,一直给我们夹菜”“他们非常善良纯真”——孩子们在反馈中流露感动。
社区授课 · 漆扇再传承
孩子们还将漆扇技艺带进社区,邀请老人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共同体验。他们担任“小老师”,耐心讲解操作,让传统非遗在社区中延续温度。
结营总结 · 成长与徽章
在最后的总结环节,孩子们分享了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段: “登顶梅岭那一刻,所有的累都值得。” “在仁爱之家,我感受到了他们最纯粹的善良。” “公益不是一件遥远的事,它就在我们身边。” 每位队员都获得了象征荣誉与成长的营地徽章——雪山徽章寓意“实践出真知”,水纹徽章勉励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。 三天时间虽短,但关于爱、责任、团队和公益的种子,已悄悄种在每个孩子心中。 愿这段时光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温暖而明亮的一站,未来,继续以善意和行动照亮自己,也温暖他人。